“希望如此!”李勣微微搖搖頭笑笑,還輕輕地嘆了口氣。
這次李敬業(yè)隨高侃出征倭國是李勣向武則天推薦的,原本武則天并不同意李敬業(yè)隨軍出下,畢竟現(xiàn)在李勣的身體不太好。據(jù)陳易所講有可能隨時出現(xiàn)危險,出征倭國不是一下子就能回來的,要是李勣有個意外,李敬業(yè)可就送不到李勣的終了,這是大不孝的事。但李勣卻一力堅持。希望讓李敬業(yè)去磨練磨練,最終武則天還是同意了。李敬業(yè)得以以近江道行軍總管的身份隨軍出征。而近江難波宮是倭國的都城。要是攻取了難波宮,擒獲或者擊斃倭王中大兄,那就是此次最大的功臣,李勣向武則天推測讓李敬業(yè)也隨軍出征,就是想趁機撈取一下軍功,為以后的晉升獲取資本。
李勣知道。隨著兵制改革的進(jìn)一步深入,大量火器的研制,大唐的軍力會越來越強,外敵越來越少。說不定以后就沒有什么大的戰(zhàn)事可打了!不趁這個時候,還有規(guī)模比較大的外敵存在時撈取大的軍功,那太說不過去了!兒子早逝,沒有人可以關(guān)照自己的兩個孫兒,何況兩個孫兒都不太成器,時常惹禍?zhǔn)拢瑢儆谀欠N成事不足,敗事有余的人,李勣期望此戰(zhàn)能讓自己大的這個孫兒有點建樹,并讓他得到磨練,紈绔之氣消除,以后能挑大梁,重振李家雄風(fēng)。
兩人沉默了一小會后,李勣還是將自己的一些想法說了出來,“子應(yīng),你我雖然年歲相差甚大,但結(jié)識后性情相投,引為知交,老夫知道自己時日無多,今日有一些事想托付與你,希望你能幫老夫的忙,老夫感激不盡!”
“英國公太客氣了,你盡管說,只要晚輩能做到的,一定答應(yīng)!”
“老夫希望你能替老夫照顧一下這兩個不孝孫兒,”李勣輕咳了幾下后,深呼吸了兩口,閃著精光的眼睛盯著陳易的臉,“老夫知道你心智大異于常人,來日不可限量,許多事只有你能做的到,各方面遠(yuǎn)勝我那兩個不孝孫兒,希望以后你能幫攜他們一二,老夫相信你能鎮(zhèn)服住他們的,老夫也有遺言留給他們倆,要他們聽從你的吩咐,任何時候不得有誤,如果他們不聽從,你可以任意處置!”
精力不太濟(jì),李勣不想再和陳易繞圈圈說太多的客套話,說了這么一會話,已經(jīng)讓他有點吃不消了,也拉下臉面直接就說明了意思,也不理會陳易會怎么想!
這話讓陳易吃了一驚,趕緊推辭,“英國公太高看晚輩了,晚輩何得何能,如何敢當(dāng)英國公這般托付,還請英國公千萬別這樣,以后晚輩一定會和你的兩位孫兒多多交集,但不敢命令他們做什么!”
“子應(yīng),你就別推辭了,老夫知道,天下間只有你能讓老夫放心托付這件事,你就答應(yīng)了老夫的請求吧,老夫起來給你行禮了!”李勣說著,掙扎著想起來。
“英國公請?zhí)芍?”嚇了一跳的陳易趕緊上前,扶住李勣,也不敢再推辭,只得答應(yīng):“英國公,晚輩答應(yīng)你就是,一定不負(fù)你所托,負(fù)起管教兩位李家孫兒的事,還請你放心,一定會照應(yīng)好他們的!”
李勣都不顧及臉面,想對他這個晚輩的晚輩行禮了,他還能再推辭什么?只能答應(yīng)。唉!
陳易相信,李勣和孫思邈、裴行儉等人有點類似,都是那種善相面的人,不然演義中不會將其傳的神乎其乎的,老家伙一定看出了他的與眾不同來,才不惜屈了身份將兩個孫兒托他照顧的。事情這樣了,他又怎么可以推辭?只能答應(yīng),只是如何管教這兩個應(yīng)該不是省油燈的家伙,陳易現(xiàn)在卻沒有任何辦法。這兩個家伙年歲都不比他小,又一直高傲慣了,李勣去逝后,會不會聽服他還是個未知數(shù)。
李勣似乎知道陳易的心思一樣,出聲將候在屋外的李敬猷喚了進(jìn)來。
李勣已經(jīng)和李敬猷說過相關(guān)的事了,剛才又在外面偷聽,一聽到祖父喚他,馬上就進(jìn)來,撲通一聲跪在李勣面前,聽候吩咐。
“敬猷,老夫已經(jīng)和你說過一些事了,今日當(dāng)著陳大監(jiān)的面,再吩咐你,老夫?qū)⒛銈儍蓚€不孝孫兒的事托付給陳大監(jiān)照顧,老夫死后,有什么事你們都要聽他的,不得有任何違反,你可明白?”
李敬猷以頭觸地,哽咽著道:“孫兒明白,請祖父放心,孫兒一定會聽從陳大監(jiān)的吩咐的!還請祖父不要太記掛這事,安心養(yǎng)病,待病好了,再和孫兒說這事!”
李勣不理會他,顧自和陳易說道:“子應(yīng),要是老夫的兩個不孝孫兒做錯了事,你不要顧及臉面,盡管訓(xùn)斥就是,今日他們也知道這是老夫的主意!呵呵,唉……如果有一天他們能有你的一半成就,老夫在地底下也安心了!”
陳易還未答話,跪在地上的李敬猷已經(jīng)大哭了起來,“祖父,孫兒一定不會負(fù)你所望的!”
躺在床榻上的李勣也滾落了幾顆淚……十月十八日,李勣在府中溘然長逝,終年七十九歲。聽聞此消息的武則天甚為悲痛,令太子李顯率文武百官到李勣府中吊唁,并下詔輟朝七日,贈李勣太尉、揚州大都督,謚號貞武,陪葬昭陵。
“勣奉上忠,事親孝,歷三朝未嘗有過,性廉慎,不立產(chǎn)業(yè),臨危守義,類文聘之懷忠;建策承恩,同奉春之得姓,”這是朝廷給予李勣的評價。李勣的墓冢將修成倒“品”字形的三個山頭,象征陰山、鐵山和烏德鞬山,意思是為表彰他生前破突厥之戰(zhàn)功。
李勣一生歷事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李治三朝,出將入相,深得朝廷信任和重任,被朝廷倚之為抵御外敵的“長城”。李勣一生,經(jīng)戰(zhàn)陣無數(shù),極少有敗績,為大唐帝國的建立、穩(wěn)定、強大立下了汗馬功勞。他所得賞物,大都分賜手下將士。大功成就,常推于別人,故而手下人盡死力。
李勣死后,其孫李敬業(yè)襲爵英國公,授其左衛(wèi)將軍、太仆少卿職,李敬猷補為左千牛衛(wèi)郎將!
李勣病逝的時候,其孫李敬業(yè)正率大軍討伐倭國,戰(zhàn)事剛巧展開!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