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鮮血流干的那一刻,夏炎也徹底的走到了自己生命的盡頭。
他低頭看了一眼自己傷痕累累的身體,眼中閃過一絲不甘。
夏炎本姓其實并不姓夏,而是姓金,原名金炎。
他出身于一農戶之家,家中的親人除了父母之外,還有四個弟弟妹妹,總共七口人。
對于這個時代的普通農民而言,供養(yǎng)一家七口顯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幼時的夏炎便經(jīng)常聽到父母的長吁短嘆,似乎每天都在發(fā)愁明天的口糧從哪里來。
而事實上,金家的生活也的確過得十分拮據(jù),家中幾畝薄田的產出根本不足以供應一家七口吃喝。
因此在夏炎的童年記憶中,餓這個字是夏炎聽弟弟妹妹說過的最多的詞。
家中五個小孩,個個都是饑一頓飽一頓,每個都是面黃肌瘦的模樣,父母也常常因此而愁眉苦臉,也曾想過辦法改變家中的狀況。
然而,身為一介農民,既沒見識,又沒本事的他們又能改變什么呢?
他們能做的,只有更加努力的耕種自家的田地,只希望田地的產出能多一些,讓家中的孩子不至于餓著肚子。
可顯而易見的,在這個沒有化肥、沒有各種育種技術的時代,土地的產出是有極限的,僅靠精耕細作,哪怕是夏炎的父母將家里的幾畝薄田刨出花來,也不可能填飽七個人的肚子,只能維持一家人不至于餓死的狀態(tài)。
這種情況,一直持續(xù)到了夏炎長大成人。
十八歲那年,夏炎望著一貧如洗的家,望著滿臉溝壑的父母,做出了一個決定:參軍!
那一年,恰好有一個京城三大營的軍需官領著一隊士兵來到了夏炎村子附近的縣城征兵,通過這一行人,夏炎得知了參軍的好處。
參軍不止可以每天吃飽飯,每月還有軍餉可以領,雖說需要上戰(zhàn)場,隨時有可能戰(zhàn)死沙場,可總比整天饑一頓飽一頓來得好,不是嗎?
18歲的夏炎,正是最能吃的時候,可他卻從未感受過哪怕一次的飽腹感,只因為弟弟妹妹年齡尚幼,作為長子的他,需要將家中為數(shù)不多的口糧分更多給弟弟妹妹。
可以說,18歲的夏炎,最大的念頭便是能吃上一頓飽飯。
所以在聽軍需官說參軍可以吃飽飯后,夏炎下定了參軍的決心。
而當他將這件事于父母說的時候,父母也沒有拒絕,只是在沉默半晌后,夏炎的父親說道:“炎兒,是爹沒有本事,沒能讓你們過上好日子!
你既然想?yún)④娋腿グ?,至少能吃上一口飽飯?!?/p>
夏國的確存在著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釘?shù)恼f法,可對于金家而言,讓大兒子參軍,卻已經(jīng)是他們能做出的最佳選擇了。
因為家里太窮了,夏炎參兵至少能省出一部分口糧,讓他的弟弟妹妹能夠吃的更多一些。
“爹,俺不怪你?!?/p>
夏炎含著淚對自己的父母說道:“俺知道你們已經(jīng)很努力了!
只是這狗入的世道,不給俺們活路啊!”
父母的辛勤勞作夏炎都是看在眼里的,他當然不會責怪父母,他之所以參軍,也存著一分幫家里減輕負擔的心思。
“你是個懂事的孩子。”
夏炎的父親勉強的笑了一聲,說:“炎兒你當了兵,說不定以后還能當上大將軍哩,到時候爹和娘說不定還能沾沾你的光哩?!?/p>
“爹,娘,你們等著吧!
俺一定能當上大將軍!”
這世上,沒有人不想榮歸故里、不想衣錦還鄉(xiāng),夏炎當然也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