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位野心勃勃的草原之主最終低頭求和,雙方各自退回先前疆域。
一紙議和文書從郢都快馬加鞭,不到半月送達,卻又被女王擺手退了回來。
萬俟翊不識字。
廊勒不似元雍,地形多是草地原野,其中百姓以騎術(shù)聞名。
日常交往更多直接便在馬背之上進行,根本難以動用紙筆,久而久之文字也便沒了用武之地。
但廊勒倒也不是就連一個識字的人也無。
只不過連女王都發(fā)話不識字退回了文書,又有誰敢出言接下?
于是這議和便從紙上盟約轉(zhuǎn)成了口頭立誓。
事實證明,口頭盟約確實毫無用處。
更何況……萬俟翊這一次顯然是為復(fù)仇而來,氣勢洶洶,恐怕不好應(yīng)付。
這般一想,雍昭的思緒不可避免地被牽動到了紀舒欽身上。
解鈴還須系鈴人——
紀舒欽。
果然牽制西北最好的人選,還是紀舒欽。
若是可以讓紀舒欽養(yǎng)好身體,借此機會一舉殺回西北,豈不就可以還他一個堂堂正正的將軍地位?
離記憶中的動亂還有時間,或許……可行!
雍昭提著朱筆的手無意識收緊幾分,稍滯片刻,忽地再度落筆,行云流水,一氣呵成,將原有的批注悉數(shù)抹去,填上嶄新墨跡。
“慎之,查之,切勿驚之?!?/p>
查,應(yīng)當要查出西北動亂的根本原因,如此,才好見機行事。
而不是如同前世一般,不明原因,便先自亂了陣腳,派出大軍大境,試圖依靠人數(shù)優(yōu)勢來解決問題。
然后慘敗。
短短八字,寫起來并不困難,然而雍昭寫得極慢。
仿佛手中那筆桿千斤重似的,那一筆一劃,都用足十成力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