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下來,正邪兩道之法雖有相互印證之處,但若無機緣或是無有對應,兩者之間的沖突便難以避免。天鬼王與人交手時,那假扮者幽冥鬼道所展現(xiàn)出的滯礙,無疑揭示了其本門功法與鬼道之間的某種微妙關(guān)系?;蛟S,他的本門功法與鬼道之間存在著某種天然的相克,導致他不得不分出大半修為來暗中壓制這股沖突。這既是他修為看似不甚高強的原因之一,也為我們揭示了他身份的另一重可能——正道中人。因為,在正道中,修行者往往更加注重內(nèi)心的純凈與和諧,對于可能引發(fā)沖突的力量,他們通常會采取更為謹慎的態(tài)度。
進一步分析,這位神秘人物能在天鬼王手中從容離去而不露本門修為,其實力之強,絕非等閑之輩。在修行界中,能夠擁有如此修為的人,無不是名動一方的強者。然而,他們之中,卻鮮有人愿意為了一個俗世之家而假扮鬼王,行此哄騙之事。這不禁讓我們懷疑,此人之所以如此行事,是否有著更為深遠的考量?
而目光轉(zhuǎn)向莫問劍,一個更為清晰的輪廓逐漸浮現(xiàn)。莫問劍天生帶著一絲人間之力,這是他在修行之路上得天獨厚的優(yōu)勢。若要充分發(fā)揮這一優(yōu)勢,便需以人間疾苦為煅灼,使其死而復生,從而讓人間之力從周身而起,融進他先天之炁。這一過程不僅能使他的修為突飛猛進,更能避免功法反噬的危險。而這位神秘人物之所以如此看重莫問劍,或許正是因為他看到了莫問劍身上所蘊含的巨大潛力與獨特價值。
再談人間之力與玄門修行的關(guān)系。人間之力本屬凡塵,乃是人族氣運的凝結(jié)體。而玄門修行則是逆天而行,雖有天道眷顧,但同時也面臨著天道的排擠與打壓。這種矛盾與沖突在人皇身上體現(xiàn)得尤為明顯。人皇者萬法不侵、諸般不擋,即便是玄門高手也難以傷其分毫。這正是人間之力可問天高的根本所在。而莫問劍之所以能在短短百年間取得如此驚人的成就,除了他自身的天資之外,更離不開人間之力的加持與助力。
至于薄涼子與祝春華的嫌疑問題則更為復雜。薄涼子雖有嫌疑但因種種原因被排除在外;而祝春華雖然身通鬼道且修為高絕但因其自傲的性格以及與薄涼子的深仇大恨而使得他的嫌疑也大大降低。然而在這一切的背后是否還隱藏著更為復雜的勢力博弈與利益糾葛?我們不得而知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一切都絕非偶然而是有著深刻的內(nèi)在邏輯與聯(lián)系。
這位神秘人物之所以如此行事其背后必然隱藏著更為深遠的考量與布局。而這一切的真相或許只有等到所有的線索都匯聚到一起時才能真相大白。
在歲月的長河中,全心子日復一日地沉浸在修行的世界里,每一滴汗水都化作了他修為增長的養(yǎng)分。終于,他的修為悄然跨入了玄階的門檻,這在玄門之中雖只是初窺門徑,但對他而言,卻是一次巨大的飛躍,仿佛打開了通往更高境界的大門。他信心倍增,猶如烈火烹油,誓要一窺高玄的奧秘。然而,修行之路漫長且艱難,非單憑一腔熱血與苦修便能抵達彼岸。
時光荏苒,轉(zhuǎn)眼間三十載春秋已過,全心子的修為卻停留在了道玄境的邊緣,無法再進一步。他心如明鏡,深知一味的苦修已無法助他突破瓶頸。望著山下百姓飽受苦難,他心生慈悲,決定下山歷練,或許能在塵世中尋得一絲突破的契機。
幾番下山,全心子以道法濟世,漸漸在方圓數(shù)百里內(nèi)樹立了威望,正心門也因此聲名鵲起。然而,他收徒卻極為嚴謹,講求緣法二字。有緣者,無論資質(zhì)如何,他都會大開方便之門;無緣之人,即便是千金難求,他也絕不輕許。正心門因此雖弟子不多,卻個個心向道門,道觀內(nèi)也多了幾分生機與熱鬧。
一日,全心子閉關(guān)打坐,忽覺心煩意亂,預感到將有大事發(fā)生。他放下悟道,出關(guān)等待,然而直至黃昏,道觀內(nèi)外依舊如常,未見絲毫異樣。夜幕低垂,子時已過,全心子以為是自己修行不足,難以入定,正欲再次閉關(guān),忽聞天際悶雷滾滾,暴雨傾盆而下。他眉頭緊鎖,深知此雨異常,恐將引發(fā)山洪,危及山下百姓。
當即,他命眾弟子下山救護,自己則騰空而起,御劍而行,直插云霄。俯瞰之下,只見山下水流匯聚,形勢危急。他運轉(zhuǎn)道家神通,一劍橫掃,攪亂云層,再以神兵穿梭其間,引導烏云散去,將雨水引向四周。經(jīng)過半夜的奮戰(zhàn),他終于將暴雨洪流化為春雨如油,成功解救了山下的百姓。
雨過天晴,道觀中迎來了一縷清爽的朝陽,七彩的虹橋橫跨天際,美不勝收。全心子望著這一幕,心中涌動著莫名的感悟。他意識到,道法自然,無拘無束,無為而治,才是修行的真諦。他豁然開朗,一身的桎梏仿佛在這一刻煙消云散。
回到觀中,他正準備閉關(guān)凝結(jié)道印,以突破道玄境。然而,就在這時,山下傳來弟子們的呼聲,打斷了他的心境。他嘗試多次,卻始終無法再次進入那種玄妙的意境之中。他無奈地搖了搖頭,感嘆機緣已逝。
道印凝結(jié)一半,雛形卡在丹田處無法完成。他深知,若強行烙刻在紫元真炁上,必將導致道法不通,后患無窮。于是,他只能放棄這次機會,轉(zhuǎn)而關(guān)注起山下的弟子們。只見他們領(lǐng)著一左一右兩個孩童站在面前,一個十歲左右,一個六七歲大。他嘆了口氣,詢問緣由。
原來,這兩個孩童是山下村中的孤兒,因山洪肆虐而失去了親人。弟子們見他們孤苦無依,便帶回了道觀。全心子望著這兩個無辜的孩子,心中涌起一股暖流。他深知自己雖未能突破修為瓶頸,但卻收獲了比修為更重要的東西——那就是對生命的敬畏與慈悲。
從此以后,全心子更加致力于以道法濟世,不僅傳授弟子們修行之道,還時常下山幫助百姓解決困難。他的事跡逐漸傳遍了四方,正心門也因此成為了人們心中的一方凈土。而他本人,也在不斷的修行與歷練中,逐漸領(lǐng)悟到了道的真諦——那是一種超越了修為與境界的存在,是一種對生命、對宇宙、對萬物的深刻理解與感悟。
喜歡風云箓請大家收藏:(xiake)風云箓